这里正立足发展现代农业“国家队”定位,紧盯“全面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目标,不断优化政校企“五联一抓”新机制,大力实施产业振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板。
揉谷镇金银花基地,一簇簇金银花挂满枝头随风摇曳,村民们站在金银花海里收“金银”;
五泉镇彩色小麦功能农业试验田里,122个彩色小麦系圃材料、8个示范品系,顺利通过极端天气,喜获丰收;
(资料图)
……
这个夏天,在中国农科城杨凌的希望田野上,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特色现代产业新画卷跃入眼底。
产业是乡村振兴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
6月13日,杨凌示范区召开2023年乡村振兴暨“五联一抓”工作会议,号召全区上下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以干部敢为带动部门(单位)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奋力打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的杨凌样板,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杨凌力量。
时针回拨,2022年4月,杨凌示范区党工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党委联合印发《校企协同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建立起“专家联产业、科研联生产、企业联市场、部门联政策、党员联群众、书记抓典型”的工作机制,拉开了群众为主体,包抓工作队真联真抓、心联实抓、常联常抓、久久为功,“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的序幕。
这一年多来,示范区上下一心、攻坚克难,以“五联一抓”工作为抓手,将政策、人才、技术、资源等“势能”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杨凌模式”。
田西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势头良好,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20万元;
王上村三产融合成效显现,村集体经济收入83万元;
新集村葡萄种植产业已向新品种培育、育苗、葡萄酒加工、田间套种魔芋等多元化发展,村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
姜嫄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建成景观造型树和甜柿子种植示范基地,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160万元……
“太秋甜柿市场前景广阔,种植技术门槛高,经济收益可观。我们一期51亩,今年已经开始挂果,量产后产值可以达到1000多万元。” 揉谷镇姜嫄村党支部书记马战科说,“五联一抓”工作开展以来,姜嫄村抢抓机遇,结合本村实际和特色,紧紧依托西农大林学院的技术支撑,在揉谷镇政府、杨凌宏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和杨凌两级住建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把太秋甜柿作为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如今,看着眼前设施大棚里一颗颗挂在枝头的小柿子,马战科喜不自胜。
“姜嫄村有苗木种植的基础和优势。今年,我们重点围绕‘造型苗木和太秋甜柿种植两大板块,发挥我们林学院的科技优势,在苗木选育、品种多样化以及造型特色化方面开展一系列工作,把太秋甜柿和造型苗木产业做大做强。”姜嫄村“五联一抓”工作队队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书记、院长黄明学说。
新集村有着悠久的葡萄种植历史,新集葡萄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杨凌两级人社局、杨凌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包抓工作队驻村以来,整合各方资源,从葡萄栽培技术、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治、种植设施改善、培养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等方面入手,对新集村葡萄种植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指导,葡萄的品质得到大幅提升,葡萄售价每斤由1.9元提升到4元,村民人均收入由2021年的26857元,增长到30000元,村集体经济由2021年的10万元,增长到50万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葡萄酒学院将针对自村子的基本情况,来设计下一步精准发力的一些路径和方法。比如说,我们新集村,就应该谋划未来用什么样的新品种来继续保持新集葡萄产业的发展优势。同时,对葡萄的下捡果、残次果怎么样把它利用好,用学院的技术优势,开发一些鲜食葡萄来酿造的葡萄酒,来延长产业链,确保村民收入稳步提高。”新集村“五联一抓”工作队队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党委书记郭建东说。
……
这一年多来,由西农大、杨职院和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驻区企业以及杨凌两级部门组建的53支联合包村工作队、8个专家服务团和协会,5600多名专家、师生活跃在田间地头,结合各村特色,从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村容村貌提升、群众收入增加、党建引领、花园乡村建设等方面发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数据最具说服力:
2022年,杨凌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41个、占比超过60%,其中过百万元的村(社区)5个、50万元至100万元的村(社区)6个、10万元至50万元的村(社区)30个;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61元、增长6.5%;高品质打造花园乡村10个,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7个。
2022年,杨凌启动实施了“1123”工程,建成良种试验示范基地12000亩、经济林果示范基地4100亩、设施蔬菜示范基地1500亩。统繁统供小麦良种18万斤,西农511、伟隆169品种的优质稳产特性得到充分展示。其中,良科种业创建“吨半田”233亩,种植的西农926小麦日前经过严格实测,创造了亩均1304斤的好成绩。
如今,在“五联一抓”工作组的强力推动下,各村产业特色更加明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层组织更加有为、乡村治理更加有效……一批批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杨凌模式”正加速形成。
记者:万英俊
编辑:赵桃子
关键词: